淮南市2025年9月傳染病風險應對情況
淮南市2025年9月傳染病風險應對情況
一、重點關注
1.登革熱、基孔肯雅熱等蚊媒傳染病
(1)加強聯防聯控,動態評估風險。加強與海關等部門的協作,與相關省份疫情信息共享,確保實現早期預判精準、風險研判科學、應急處置及時;持續關注境內外疫情動態,結合我省蚊媒監測等相關數據,科學動態評估疫情風險。
(2)醫療機構應開展針對性培訓,提升對基孔肯雅熱、登革熱等傳染病鑒別診斷意識;同時做好病例管理,一旦明確診斷,按要求做好防蚊隔離管理治療,并及時進行報告。
(3)疾控機構做好基孔肯雅熱、登革熱的實驗室檢測能力和檢測試劑儲備。加強預案準備和技術培訓,一旦發現基孔肯雅熱、登革熱輸入病例,規范開展病例管理和共同暴露者的排查和管理,根據要求開展社區和醫療機構可疑病例主動搜索以及核心區、警戒區蚊媒密度監測和控制工作,堅決做到發現一起、撲滅一起,防止發生本地續發疫情。
(4)強化蚊媒密度監測,對8月份布雷圖指數(BI)顯示存在蚊媒病傳播風險的重點地區重點環境,及時開展消殺處置。
(5)各地要繼續做好健康教育工作,通過宣傳欄、微信群等渠道,向公眾普及“清積水、防蚊蟲、早就診”核心知識,重點指導居民清除室內外小型積水(如花盆托盤、廢舊輪胎),推廣使用紗窗、蚊帳和驅蚊劑。
2.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
(1)各縣區需高度重視SFTS的防控工作,落實各項防控措施,重點做好SFTS的健康宣教和臨床救治工作,減少發病數、降低病死率。
(2)縣區疾控機構對轄區內報告的SFTS病例應及時開展流行病學調查,追溯可能的感染來源,落實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擴散;對SFTS死亡病例,應及時開展死亡原因專題分析,針對病例的發現、報告、優化轉診、救治等各個環節提出有效的改進措施和建議,切實降低病死率。
(3)醫療機構要做好對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的診療技術培訓,提高病例早發現、早診斷和規范治療能力,并加強病例管理,嚴格病例出院標準,同時做好院感防控工作,嚴防出現院內感染。
(4)繼續做好公眾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個人防護意識;多渠道多方式宣傳疾病防治和蜱媒生物防制知識,使廣大群眾了解病毒感染途徑和發病風險,掌握蜱防護知識,加強個人防護措施,防止蜱叮咬,發病后及時就醫。
3.結核病
(1)教育和疾病預防控制主管部門高度重視結核病防控工作,加強組織管理,強化部門間的聯防聯控機制。
(2)切實做好新生入學體檢工作,按時、保質、保量完成結核病篩查工作。
(3)結核病定點醫療機構做好肺結核和疑似肺結核的病例報告和治療管理工作,加強院內感染控制。
(4)疾控機構加強疫情監測,在國家傳染病智能監測預警前置軟件部署使用推廣的磨合期做好醫防系統信息傳達機制的建立;及時開展學校、養老機構等聚集場所疫情處置,防止疫情擴散,適時開展風險評估。
(5)加強學校結核病宣傳力度,提高學生群體結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曉率。
二、一般關注
1.霍亂等細菌性腸道傳染病
(1)醫療機構仍需規范開展腸道門診工作,切實做到“逢瀉必登、逢疑必檢”,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治療”病例。
(2)疾控機構持續做好腸道傳染病的監測工作,尤其是甲魚等水產品霍亂弧菌監測工作,并適時開展風險評估。
(3)一旦出現疫情,疾控機構需按照《霍亂防治手冊(2012版)》要求,及時做好調查和處置,防止疫情擴散。
(4)市場監管部門建立完善水產品銷售流通的登記溯源制度,對轄區內經營的外來水產品批發、零售攤販/商戶實施進購和銷售登記,確保進購地址、數量、產品類型詳細,嚴格落實“索證索票”確保食品可溯源;同時加強甲魚、蝦等水產品的抽檢工作,確保及早發現潛在帶菌水產品,有效管控源頭風險。
(5)各地需繼續加強對霍亂等細菌性腸道傳染病的健康宣傳工作,引導群眾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提高公眾自我防病意識和就診意識,引導群眾做到“洗凈手、喝開水、吃熟食”,保持個人衛生,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
2.食源性疾病
(1)市場監管部門加強對學校、工地等集體單位食堂、飲食服務單位等重點場所以及原料生產、加工、儲存、銷售等重點環節的食品安全監管,加強食品安全從業人員培訓,預防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的發生。
(2)醫療機構需重點關注聚集性病例特征(如同食品暴露史、地域集中性),及時報告可疑線索,以便快速啟動流調溯源;同時加強有毒動植物及毒蘑菇中毒事件的識別、診斷和救治能力。
(3)疾控機構要加強食源性疾病病例監測數據的分析,準確識別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提高流調人員在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調查處置方面能力。
(4)加強公眾食品安全健康教育,深化科普警示教育。通過多種渠道普及食品安全知識,提醒公眾在夏季特別注意生熟分開,避免交叉污染等,強調“不采、不買、不食”野生蘑菇,提高公眾防范意識。
來源:市衛生健康委員會
